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美国反考试浪潮已矫枉过正
上个月,奥巴马在白宫的脸谱网网页上给美国家长出了道选择题——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有点儿空余时间,你希望他们用这些时间:A)学一样乐器; B)学一种新语言; C)学习编程 ;D)参加更多的标准化考试。(留美三定律)
错误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总统同时宣布了一套全新的“考试指导”,要求各地将学生用于考试的时间压缩到课堂时间的2%之内。
与其说这是因为美国学生的考试负担重到让白宫看不下去,不如说是联邦政府在红着脸收拾自己亲手造成的僵局。公立学校学生如今感受到的考试压力正是联邦政府几年前政策调整的结果,白宫的这次表态标志着全美上下对考试的态度再次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我在美国的15年里,亲眼目睹了考试在美国教育体系里所占地位的戏剧性变化,这个变化曲线基本可以概括为五年河东,五年河西,五年又河东。别说师生家长给折腾得晕头转向,就连旁观者都眼晕。
美国教育传统上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入21世纪前,很多学生直到升入高中都不会面临考试,童年愉快又完整,未来却蒙上阴云。前总统小布什意识到美国学生的课业水平落后于很多发达甚至发展中国家,2002开始实施“有教无类”政策,引入更严格的基础教育,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立期末考试,把学生考试成绩与学校得到的联邦拨款直接挂钩。(关于美国高考制度的一些思考)
在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的视野更国际化,忧患意识更强,教育政策更铁腕。2004年,布隆伯格宣布,纽约市将把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决定升留级的标准,结束了小学和初中生长期以来按年龄自动升级的传统。奥巴马上任后更进一步,开始在全国推行“普遍标准”教学大纲,用联邦拨款做筹码,吸引各州采用这套统一标准教学和考试。
“普遍标准”规定了各年级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基本与亚洲国家的教学标准持平,比美国很多州之前使用的教学标准高出了几个台阶。
这些制度的推行从来都是伴随着抗议的声浪。纽约刚刚实行按考试成绩决定升留级时,一些非裔和西语裔权益人士举行大规模示威,指责这项政策有种族歧视色彩,因为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中,非裔和西语裔的人数远远多于亚裔和白人。2013年,纽约首次按照“普遍标准”设计全州会考试题,及格率顿时腰斩,跌破30%,一时间哀鸿遍野,连市政府都不得不出来灭火,宣布这次考试成绩不作为升留级的依据。
不过,真正有杀伤力的“反考试行动”是从去年开始的,至此,“反考试”的家长们小声嘀咕了多年的“罢试”终于在全国成了气候,纽约有超过5万名学生拒绝参加州会考,到今年,这一数字更猛增到20万,占三年级至八年级(初中最后一年)全体学生总数的20%。
美国学生的考试负担到底有多重,才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弹?根据“大城市学校协会”最新公布的调查,一个美国人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平均需要参加112次标准化考试,也就是每年8次。这个数字大概会让中国学生哭笑不得——比起咱们三天一小测、五天一大测的节奏,这简直算是活在蜜罐里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你了解美国教育制度吗?)
其实,美国这波势头迅猛的“反考试浪潮”掺杂了不少政治因素。简而言之,自由派不满教育局拿学生考试成绩来做教师评估,保守派不满联邦政府过度参与地方教育事务,使得原本互相制衡的左右势力在“反考试”问题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联手推动了风向逆转。这个机制性原理对熟悉政治气候的美国人来说,并不难理解。
然而,事情糟就糟在所有人都会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找个像“为了孩子”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反考试”势力把标准化考试形容得一无是处,比如不能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忍受无限的心理折磨、以一次考试结果决定升留级太不公平……好像戕害少年儿童是标准化考试的唯一的功能。(有疑问咨询留学专家)
作为一个在考场上千锤百炼、在独木桥上大战过千军万马、曾以为“只要人人都少考一点试,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的中国人,我还是想说句公道话:标准化考试里培养出的能力,比如在“压力山大”的情况下保持头脑冷静、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解决问题、在题目难易程度和分值之间权衡以取得最大效益、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依靠逻辑推理猜出正确选项,哪一样不是职场上需要的?
一次考砸了就得留级是不是公平?请参照求职面试机制:第一次演砸了,后面真的就没戏了。至于考砸了哭一场,收拾起心情重来的坚韧,对应的就不只是职场,而是人生了。 (作者:荣筱箐)
感谢您的关注!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澳际留学美国频道:http://us.aoji.cn/。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留学问题,可以拨打400-601-0022电话进行咨询,也可以点击页面右侧在线咨询按钮直接对话澳际留学顾问。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