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中美教育碰撞下的反思

刚刚更新 澳际教育 编辑: 浏览次数:710 移动端
作者:高钢(访美学者,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来源:摘自《遭遇美国教育》
前言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不过,事已至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一天我看到孩子打在电脑荧幕上的标题,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没想到他居然又把文章做出来了,并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
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